湖北大学“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作者/编辑:湖北大学
来源:
时间:2011-12-15

湖北大学“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学校发展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以“巩固基础、提高水平、凸现特色”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学校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较好地实现了“十一五”的各项目标,顺利实现了学校“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已构建完成“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基本框架。

(一)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学校各级各类学生总数大幅增加,由“十一五”初的近3万人增加至5万余人。其中,校本部普通本专科生由11809人增加至15652人,增长32.54%;研究生由1536人增加至3283人,增长113.70%。独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继续教育学生人数稳步增加,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学位点建设成效明显,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获得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达到34个;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准立项建设。新增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2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达到137个;新增10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专业硕士授权领域达到28个。新增5个省级重点学科、15个“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和“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分别达到20个和26个。伦理学、基础数学等2个学科被遴选为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世界经济、专门史、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材料学等4个学科被遴选为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围绕学科建设,学校组建了化学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哲学学院,学科关系进一步理顺,学科结构更趋合理。

——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以“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为目标,大力加强“质量工程”建设,新增本科专业11个,新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项、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精品课程1门、教学团队2个,新建省级品牌专业6个、教学团队2个、精品课程16门。新建实验室20个、实习基地53个,新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全省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1个,学校获批省属高校唯一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立项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98项,其中省部级79项。14项教学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9种教材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7年学校在全省率先实施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楚才计划”,2008年成立楚才学院。5年来,全校学生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重要考试和重大赛事中屡获佳绩,获省级及以上奖励830项,508篇本科生学位论文(设计)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设计)。校足球队自2005年以来8次获得全国大赛冠军。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发展迅速。推进以就业和个性能力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5年来,有43篇硕士学位论文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博士学位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生就业率稳定,2010年达到90.03%。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取得较大成效。承担科研项目2160项,同比增长101.68%。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3项,总量居省属高校前列;科研项目中横向项目1037项,同比增长144.00%。科研经费总量达20898.69万元,同比增长158.81%,其中横向科研经费占科研经费总量的50.65%,首次超过纵向经费。国际重大科研合作取得突破,参与承担了欧盟第七科技框架计划合作项目。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农业部农业遥感武汉分中心和湖北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各1个。出版学术专著145部,发表学术论文6375篇,其中1038篇论文被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4篇论文在《Science》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60项,其中全国首批超级稻示范品种——早稻“两优287”填补了国标一级优质杂交早稻的空白,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并于2008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朱祖延教授被评为首届“荆楚社科名家”,是此次获奖的唯一省属高校专家。不断强化服务地方能力,新建校企共建研发中心8个,组织开展“专家教授企业行”等活动30余场(次),成功举办“行业产业共性技术发展论坛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签订校企、校地合作协议100余项。

——师资结构更加优化,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继续提升。全面实施“152”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教师“博士化”计划和骨干教师国际国内交流进修计划,新进教师200名,其中2人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新增“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15个,“楚天学者”实际到岗人数达到32人,是“楚天学者计划”设岗数和实际到岗人数最多的省属高校。实施“琴园学者计划”和校内责任教授计划,127人(次)入选“琴园学者计划”特聘教授,69名教师入选校内各类责任教授。目前,学校专任教师1004人,其中正、副教授659人,拥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由“十五”末期的19.7%提高到35%,45岁以下教职工比例达到71.7%,主干学科教师队伍博士化和学术梯队新老更替基本完成;非本校毕业的专任教师比例升至68%,学缘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学校成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和全省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个。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外交流更加活跃,签署有交流合作协议的高校由“十五”末期的8个国家和地区的19所高校增至19个国家和地区的60所高校。广泛开展师生交流进修、学位互联互授、合作科研等国际合作,开辟了一批较为稳定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分别与美国孟菲斯大学和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是全省最早开办孔子学院的省属高校和全国少数办有多所孔子学院的高校之一。2010年,学校2所孔子学院均被国家汉办评为先进孔子学院。国际教育不断壮大,国际教育学院新办中外合作办学专科项目5个,各类在校学生960人,其中留学生166人。

(三)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校本部面积由“十五”的800余亩扩展到近1200亩,另外通过整体合并汉口校区、收购阳逻校区,校园实际面积超过1700亩。扩建或新建田家炳教育学院大楼、逸夫人文教学大楼、材料科学与工程大楼、三号体育馆、诚信学生公寓、学生三食堂等一批教学、科研和生活用房,新增建筑面积52.60万平方米。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新增各类仪器设备总值6258.56万元,新增图书35.29万册。实施“校园一卡通”工程,完成了校园网全校范围的接入工作。加强校园的绿化、净化和美化工作,校容校貌进一步改善。成立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经营性资产效益进一步提高。多方筹措资金,连续调整校内各类津贴的发放办法和标准,教职工的收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近1600套、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湖大琴园”教职工住宅小区已全面开工建设。

(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

重视和加强党员的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先后开展和完成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三项学习教育”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稳步推进。认真抓好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抓好工会、共青团、统战和离退休工作,激励和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教育。成立研究生工作部,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续完善学生资助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切实加大对学生的经济和心理帮扶力度。深入开展“道德建设月”、“教风学风建设年”、“沙湖之春文化艺术节”等文明创建和文化建设活动,博物馆、校史馆先后建成使用,校园文化进一步活跃。切实抓好校园综合治理工作,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确保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十一五”期间,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高校、省级平安校园。

二、学校下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

(五)未来五到十年是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迈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教育,建设科技和人力资源强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此背景下,党和国家召开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从湖北发展态势看,“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湖北将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加快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力争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革创新等方面走在中部地区前列。快速发展的湖北为全省教育带来重大机遇,《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正式提出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的目标,优先发展教育已成为促进湖北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战略、第一战略和总体战略”。从学校自身看,经过建校80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建设发展,学校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学科结构,逐步完善了以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增强了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基本实现了主干学科教师队伍的新老更替和整体提升,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和较为丰富的办学资源,拥有了较为完善的办学条件,从总体上完成了一所现代综合性大学的基本构建,学校发展已进入到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新阶段,具备了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后发优势。

(六)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校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一是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学校发展面临新任务、新要求。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为标志,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质量、服务、特色”将是下一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政府、社会对大学评价的重点。同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也将发生重大改变,“以特色定优势,以优势定项目,以项目定资源”将成为教育资源、特别是增量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二是伴随着高校生源供给趋向平衡、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入发展,高校生源及其他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特别是,近年来在汉部属高校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湖北省属兄弟高校的发展明显提速,与我校的竞争态势日益加剧,学校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三是学校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学科特色不够鲜明;高显示度的研究成果不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对湖北发展的贡献度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都是学校“十二五”期间必须正视和切实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下一步,全校上下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改革创新,以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加快学校发展步伐,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三、“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及定位

(七)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主线,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强化服务、凝练特色、凸显优势为重点,走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道路,努力把湖北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学校将继续切实推进“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后两步。即:到2020年,着力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基本实现“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造就一支包括院士在内的、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一批包括国家重点学科在内的、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居全国同类高校先进行列,本科教育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拔尖创新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及政府决策咨询基地。到建校100周年,即2030年左右,力争把湖北大学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努力向国内一流大学迈进。

“十二五”期间,围绕建设“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要重点实现 “六个突破”,着力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使学校的综合实力及大部分重要办学指标居湖北省属高校首位。

——学科建设实现突破。学科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重点学科实力进一步增强,学科群建设成效进一步显现。其中,重点建设的特色、优势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领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

——人才培养实现突破。“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全面实施, 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就业率和升学率稳中有升,教风、学风达到全国先进、武汉地区最好水平。

——科学研究实现突破。主动服务国家和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入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显著突破,科研经费总量显著增加,在重大项目研究和服务地方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果。

——队伍建设实现突破。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具有重大影响的领军人才和国内一流水平的中青年专家队伍建设显著突破,国家级人才项目人选和创新团队建设成效明显,懂教育、素质高、专业化的干部和管理骨干队伍逐步建成。

——办学条件实现突破。办学空间进一步拓展,基础设施和保障措施更加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推进,筹资能力和教职工待遇明显提升,校园环境和精神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管理体制实现突破。改革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现代大学制度更加完善,决策、执行、监督和问责体系基本建成,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体制机制明显优化,管理模式和方式明显改进,管理效率和水平明显提高,办学活力显著增强。

(八)办学定位

——学校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特征定位:高质量、有特色、综合性、开放式。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构建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融通、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

——办学规模定位:到“十二五”末期,全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达到3000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8000人,研究生6000人,长短期留学生 500人,各类国际合作办学学生2500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3000人。此外,知行学院学生达到10000人,继续教育学生达到25000人。“十二五”后,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学校发展实际,适度扩大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规模,其他各类学生规模保持相对稳定。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求真务实”为主要特征的合格人才,着力培养各行各业的骨干、精英和领袖。

——学科体系定位:以基础学科为基点、以应用学科为主导、以重点学科为标志,文理“强”、工科“特”、新兴学科“优”,多学科交叉融合,适应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学科专业体系。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湖北,服务基层,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与举措

(九)加强学科建设,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体系

——构建合理完善的学科结构。适应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振兴学校传统优势基础学科,着力整合学科方向,汇聚优秀学科队伍,构筑优质学科基地,将优势学科方向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出特色。突破性发展特色工科和交叉学科,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高起点、高规格谋划和发展电子技术、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等直接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学科专业。大力提升应用学科水平,进一步加强经济、新闻传播、教育、管理等学科专业建设,使之达到省内一流、国内先进水平。抓紧调整和优化学院设置,新建若干适应学校学科建设需要的学院,更好地促进学科发展。

——突出重点和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实施“优势学科发展计划”,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学科竞争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争取湖北省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计划项目,遴选10个左右的重点和特色优势学科进入省教育厅“支持省属高校建设50个重点学科”行列,使其中的3个左右的一级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7个左右的一级学科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并争取立项建设2个左右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校内各学科根据自身发展状况,按照一级学科内涵建设要求,制定学科发展规划,通过重点培育,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不断增强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

——推进学科交叉渗透和学科群建设。实施“交叉及新兴学科建设计划”,推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及同一学科的内部整合,培育与学科发展前沿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的学科增长点,实现学科的巩固和提升。积极探索学科群建设模式,重点围绕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技术及实践问题,调整、整合或新建6个左右能较好体现学校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并通过成立研究中心、研究院和实施重大项目研究,搭建学科集成平台,组建跨领域团队,形成学科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切实提升学科的综合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学科建设的新机制。优化学科建设管理,实施学科建设责任制,加强激励与问责,切实增强学科建设效果。完善学科建设评估体系,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评估标准,根据学科发展目标实施建设情况年度评估,切实加强对学科建设的引导和监控,不断提升学科建设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加大创新力度,设立学科建设特区,对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及学科团队,制定特殊政策,帮助其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深入推进“一流本科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实施分段教学和分类培养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建立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学习时限、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和培养过程的指导性为基本特征的教学运行机制。积极推进适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融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性教学等为一体的教学方式改革。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为导向,更加注重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构建全方位、多层面、人本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教学信息反馈机制。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楚才计划”和楚才学院为依托,大力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3-4个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继续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保持和发展学校教师教育类人才培养的优势。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推进文理交融、渗透,实施跨学科联合与交叉,加大各类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各学院自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招生工作,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多样化优秀生源选拔机制,着力提高生源质量。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实施专业分类建设与管理,强化品牌和特色专业,加强涉及学科基础支撑作用的专业,扶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改革和完善课程及评价体系,优化各门课程结构设计,强化对思维、能力、素养的培养和评价。着力推进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核心的教材建设,积极引进和使用国外原版优秀教材。加强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设,实现国家级教学名师的突破。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与支持力度,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和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各类实验室建设,实现教育部工程训练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突破。实施“本科创新性试验计划”和“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资源、产学研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基地和创业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学生实习的指导和支持。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和监督。加大对学生课外科技文化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做好各类竞赛的组织和指导工作。进一步落实“国培计划”,充分发挥品牌效应。

(十一)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进一步加强学位授权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学位点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到“十二五”末期,力争使学校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达到10个左右、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达到60个左右,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达到25个左右、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达到150个左右,专业硕士学位类别达到15个左右,努力实现专业博士学位类别的突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校、院、系、研究中心(基地、所)已有的研究条件和各种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增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

——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断优化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稳步扩大博士生规模。积极推进研究生招生政策改革,切实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完善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进一步改善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积极筹备成立研究生院。

——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计划”。以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核心,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优化培养方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创新研究生选拔和培养制度,争取试办“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实验区”,积极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加强与企业、行业等建立紧密的、实质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师,积极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推进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制度,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生力军作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建立研究生创新中心,为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自主开展科学实验和实践创新提供专门场所。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活动。“十二五”期间,着力建设2个左右的省级重点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十二)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提高承担重大项目能力,培育高水平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积极融入国家自主创新体系,注重整合跨学科科研资源,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努力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高级别的项目上实现突破。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推动具备良好基础和明显优势的科研成果发展壮大,培育高水平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培育特色研究领域。加强与政府的联系和合作,积极承担教育部、省、市重点项目和委托项目。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联合承担国际、国内重大项目。大力扶持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骨干申报高层次项目,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努力实现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突破。完成军工保密资格的申报工作,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资质,积极开展军工科技研究。实施“科研经费倍增计划”,“十二五”期末,努力实现科研经费年度总量过亿元,并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实施“服务湖北计划”,深度融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强化、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入湖北“两圈一带”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电子、信息、能源、材料、环保等重点研究领域的集成,重点建设能源信息材料及关键技术研究院、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研究院等跨学科、跨领域综合性研究机构;积极参加建设湖北省大学科技园,把学校科技园建设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围绕湖北省十大传统支柱产业、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和武汉市十五个新型产业链建设,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围绕湖北省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基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和科技攻关,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围绕湖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科研软实力建设,切实加强对湖北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研究。充分发挥学校区位优势,积极对接武昌“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武昌古城”三大功能区建设,高起点建设“湖北大学科技文化产业园”,增强学校文化创新能力和区域辐射能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鼓励和引导人文社科教师立足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在各级党政机关决策中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青年教师服务企业计划、专家教授企业行、市县科技局长高校行、行业技术论坛等活动,搭建学校与地方、企业、行业产学研合作的桥梁,提高社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的科研平台。积极整合力量、创造条件,努力在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大力推进与相关行业、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和地区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办产业实体,共建创新平台,努力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三类平台为主体的学校创新平台体系和一批较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加强科研基地的维护和运营管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湖北省高校自主创新重点研究基地1个、湖北省产业技术创新基地1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

——加强和改进科研管理,为提升科研质量和水平提供保障。改革科研评价方式,实施人文社科和理工科教师科研分类评价制度,完善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创新创造和服务社会的激励机制。设立专职科研人员编制,实施专职科研人员各项指标单列制度,对从事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评定职称时指标单列,重点考核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探索建立教师职称评聘、科技成果评定与科技成果转化挂钩机制,促进教师主动与企业、产业合作。建立企业高层次人才进校兼职的机制。研究制定学院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办法。

(十三)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优秀人才队伍

——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实现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的新突破。坚持以高层次领军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并扎实推进“院士引进和培育工程”(简称“院士工程”)。启动和实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简称“百人计划”),即:充分利用国家和湖北省人才政策和人才项目,采取超常规措施,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10-20名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术领军人才和5个左右国内一流的创新团队;40-50名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40-50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骨干。

——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切实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不同人才在推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努力统筹并建设好专技、管理和工勤等三支队伍。大力实施“教师国内访学计划”和“教师国外培训计划”,每年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问、学习。以创新团队和学术梯队建设为核心,积极探索适宜人才发展的组织模式,重点建设15个左右的省级以上人才团队和学术梯队。以执行力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着力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切实关心青年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努力为青年教职工的事业发展搭建平台。

——积极稳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并完善“竞争、激励、约束和退出”机制。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激发活力为目标,创新并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机制。认真做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规范学校人事管理。完善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全面推行新进教师三年“准入期”制度,切实把好用人入口关。探索实施有限期聘任制度和“非升即走”或“非升即转”的任用制度,逐步建立教师聘任中的淘汰制。建立“固定+流动”的用人模式,增强人员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创新人事管理,完善职称评聘办法,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将教学及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学科建设等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成员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改革、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方式。

——为教职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绩效工资改革,进一步完善校内分配制度,努力保障校内分配公平。坚持以人为本,大力营造潜心业务、爱岗敬业、积极向上、唯才是用的文化氛围和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成长环境,努力做到感情留人和在事业发展中培养人、造就人。加强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建设,严格“师德一票否决”制,促进教师健康发展。

(十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学校国际化水平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国家和湖北省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相关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力争“十二五”末期与100所国外高校建立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进一步推进与国外大学的深度合作,大力开展互派教师、互换学生、互认学分和互授联授学位、建设教学科研平台、境外办学、学术交流和高水平科研合作等实质性合作。继续加强孔子学院建设,努力建设一流孔子学院。促进孔子学院与汉语国际教育等相关学科专业的紧密结合,将孔子学院建设成海外汉语国际教育基地和汉语国际教育等相关学科专业学生学习实践、教师访学培训的重要基地。支持孔子学院扩大汉语培训市场,并逐步形成办学特色。加强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力度,建设高水平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加强与国家汉办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争取专项支持和投入,争取建设汉语国际推广基地。

——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实施“国际教育优先发展计划”,大力支持国际教育发展。扩大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数量,争取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进一步扩大留学生规模。大力提高外语授课水平,扩大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着力建设一批吸引海外学生来校留学的特色学科。进一步改善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继续加强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努力扩大专科项目,积极申办本科项目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切实提高国际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国际教育学生管理,强化国际教育办学特色。积极申报并认真建设好湖北省留学生预科教育基地。

——积极培养国际化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积极参与国家和湖北省海外教师研修计划,选派200名左右的教师出国访问学习。把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作为教师引进的重要条件,提高新进教师的国际视野。进一步提高专业课外籍教师的数量和比例。

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质。积极学习借鉴更加开放的国际化模式和机制,加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加大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力度,大力引进境外优秀教材和优质课程。加强双语教学,发展多种语言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际语言交流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赴海外游学、实习。

(十五)推进管理创新,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党委会(党代会、党委全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的权责关系,探索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深化决策机制改革,构建以调研、咨询、听证、审议、评估和集体研究等制度为基本框架的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加强教代会及各专门委员会建设,全面落实教代会职权,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术组织规范性建设,强化学术民主,提高学术事务议事的程序性和学术事务决定的科学性。加强监督和问责机制建设,以过程的控制和监督为重点,着力构建办学评估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专项检查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以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率为根本,切实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推进机构改革,优化机构设置,逐步推动机关部门由事务管理型职能向“协调、服务”型职能转变。按照责权对等的原则,以管理重心下移为重点,建立“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我发展,运行经费包干、任务目标管理”的校、院两级管理构架,突出和强化学院的权利和责任。充分发挥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学院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有效监督的学院内部运行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成立学校目标考核领导小组,科学编制目标考核体系,以学院为单位逐步推进目标考核试点。在机关职能部门与直属单位实施以项目为主的绩效考核,每年签订年度主要成效考核责任书,并将考核结果与部门(单位)的资源分配和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挂钩,逐步引入问责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教职工聘期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科学考核机制,奖优罚劣,充分调动教职工爱岗敬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进办学体制创新。重点落实“开放办学”战略,以更加开放的视野谋划学校的各项工作。把政府和社会的需求作为谋划工作的基点,主动与政府政策和社会需求对接。探索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密切合作、资源共享的模式,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加强校友工作,密切与校友的联系,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友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深化与相关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关系,努力利用优质资源促进学校发展。积极参与湖北省教师教育联盟,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等教师教育合作。积极搭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探索直接面向高职院校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新模式。

(十六)强化财力和资源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千方百计筹措办学资金。实施“经费倍增计划”,确保学校收入总量大幅增长。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对学校的重点投入,积极争取中央专项经费的支持。加大特色项目建设力度,积极争取社会、企业和相关方面的专项资金。建立多元投融资体制,设立建设发展基金与资助项目,力争学校自筹经费总量每年保持一定量的增长。精心建设科技园和文化产业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文化服务能力,强化学校的“造血”功能。调整校内相关政策,充分调动学院筹措办学经费的积极性。创新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激励教师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大力化解学校债务,调整债务结构,切实缓解学校的债务压力。

——加强经费和资源管理。加强预算管理,强化项目的过程管理,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健全学校财产物资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风险评估制度,严格财经纪律。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确保经费应收尽收。坚持勤俭办学,杜绝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校园。加强和改进校内审计,强化内控审计和审计意见整改。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盘活各类经营性资产,对经营性单位实行成本核算,逐年签订经济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提高经营性资产的经济效益。加强校内体育场馆、闲置土地及校园周边等各类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加强校办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提升企业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

——加强校园空间规划。实施“校园拓展计划”,大力扩大办学空间。全力建设好“湖大琴园”小区,统筹规划、建设和使用好校内腾退家属区。加快推进阳逻校区的征地拆迁等工作,认真规划、建设和使用好阳逻校区。支持汉口校区根据需要扩大校园规模,拓展办学空间。认真论证和切实解决学生宿舍不足问题,为今后五至十年的学生规模发展创造条件。深入论证和切实推进国际交流中心等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深入推进“数字湖大”建设,全面推进学校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大力加强高质量印本文献、电子文献信息、网络文献信息和国内外各类大型数据库等文献资源建设,全面提高图书文献资源的规模、质量和利用效率。重视档案工作,加强各单位文件、资料归档和数据统计工作,提高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报办刊质量,积极创办高水平学报。继续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和综合效益。加强校内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利用,健全文化服务和生活保障体系。实施“继续教育转型计划”,积极参与湖北省“争创国家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城乡社区教育,努力推动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和办学类型等的转型。精心谋划各类教育培训项目,彰显培训品牌,提高培训效益。加大知行学院、附中、附小与校本部的发展统筹,积极支持知行学院创造条件通过教育部的考察验收,推动知行学院创办国内一流独立学院;积极支持附中、附小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十七)加强和谐校园建设,为学校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大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进一步推进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理论素养和推动改革、领导发展的能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拔干部,将有能力、善改革、有贡献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加强干部的教育和考核,狠抓干部的作风和执行力建设,强化重实绩、凭本事、能者上、庸者让的选人用人导向;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使用,鼓励和促进工作业绩好、群众评价好的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以“五个基本”和“七个体系”建设为主线,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工作创新。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和完善符合学校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惩治腐败。提高宣传思想工作水平,增强宣传思想工作实效。大力开展贴近师生、促进发展的文明创建活动,争创“省级最佳文明单位”。高度重视统战和离退休工作,充分发挥校内各方在推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抓好校园安全稳定及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创建平安校园。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育人为本,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养的有机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教育和实践活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改革,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强化学生典型的挖掘、培养和宣传,树立湖北大学的学生典型。不断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完善“奖、贷、助、补、减”等多元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正确把握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就业指导,广泛开辟就业市场,大力拓展就业基地,积极引导、支持学生创业。继续实行就业“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工程”,举全校之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计划”,以“习坎”精神为基点,着力构建和完善“求真务实”、“克难奋进”、“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体系。深入开展以“教师爱教、学生乐学”为主题的教风学风建设活动,努力充实和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建设,构建形式丰富、内涵统一的校园文化表征体系。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体育、艺术活动,创新特色活动载体,进一步彰显学校的文化品牌。加强工会、共青团以及研究生会、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志愿者协会等群众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扎实开展80周年校庆活动,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大力改善民生。强化人文关怀,高度关注和尊重师生的利益诉求,从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努力为师生多办好事、多办实事,让学校的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广大师生,切实提高师生的幸福感。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努力使教职工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实施“安居计划”,以“湖大琴园”小区的分配为契机,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住房分配和改革办法,大力改善教职工的住房条件。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师生医疗服务水平。

五、规划纲要的实施

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切实把规划纲要作为指导学校“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大力学习宣传、深入贯彻落实,并强化监督考核,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得以落实。

——大力学习宣传。规划纲要形成后,要通过专题学习、交流座谈等方式,组织全校师生深入学习和广泛宣传规划纲要,让全校师生正确把握规划纲要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深刻理解学校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部署。

——推动改革创新。以组织开展湖北省教育体制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于规划纲要落实的全过程。各单位要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和作法,积极谋划和推动本单位的工作。

——完善规划体系。根据规划纲要精神,抓紧制定并出台配套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和校园建设等子规划,以及各学院、各部门的发展规划,努力构建完备的学校发展规划体系。

——实施项目推进。按照“思路战略方案化,方案谋划项目化,项目实施具体化”的原则,制定和实施一揽子专项计划和项目实施方案,以项目化落实规划纲要的各项任务。强化学校项目在各学院、各单位的项目立项、审批及经费划拨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做好工作分解。由学校领导按照各自分工,分别牵头确定落实规划纲要及专项计划的责任部门和配合单位,明确工作任务、进度和责任主体。另外,着力加强学校和各单位年度工作要点与规划纲要的衔接,确保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核心指标能够切实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中。

——加强监督考核。探索和建立专门的规划实施评价体系,按年度对校内各单位完成学校规划纲要任务及相关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办,并与相关单位及人员的考核挂钩,奖优罚劣。把规划纲要实施的进展情况列为学校和各单位年度工作总结的重要内容。

未来五到十年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全校师生要自觉以规划纲要为指导,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求真务实,奋发有为,为完成学校“十二五”及中长期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